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口腔保健知识备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口腔保健知识备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郭威老师说李永乐老师“不懂装懂”,你怎么看?
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对天下很多不怎么了解物理世界的人们来说,两位科普老师相互指出对方缺点是好事,相互就说话激烈些也没关系,两老师可相互促进成长,但我们社会对他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此我们来聊一聊。
李永乐老师为了给大众讲清物理原理,他在想办法讲得浅显些,可能他考虑到中国10多亿人物理知识基础特差,抓住知识核心要领,忽略次要因素,让听众集中精力听懂某个点,这样可以避免分散精力到处听不懂。我也认可这种***,但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物理知识形成的逻辑思路是个统一体,从知识的全局来看,会发现讲的不完整,甚至有问题,但从人的认知角度看却可以让基础差的人学懂一些,如讲得很全面,很高深,基础差的人可能什么也听不懂。如果李老师逐渐多次完善讲的内容,可弥补上面的缺点,郭老师是从专业角度要求物理知识学习,实则那是人们物理知识高级学习阶段,在科普大众初级阶段没必要,我通过实践经验也不能把太专业太难的知识讲给知识基础不好的人们,那样人们会失去学习兴趣将一无所获。人们在认识规律过程中总是循序渐近的,不可能一下子变得特别专业,我们应允许认知过程中犯错。
伟大的亚里斯多德物理学中犯了很多错,但他依然对全世界人类物理知识做了巨大贡献,牛顿在光的波粒二性中也犯了错,但他对光学做了巨大贡献。人类认识世界总是从错误认识逐渐到较正确认识。社会要宽容两位老师的争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的探讨,无非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你道理讲得是否明白,和你自身的理解程度息息相关。李永乐老师的课程绝大多数都是以客观的事实,资料,公式为依据的。有些地方固然有瑕疵和不完善的点,但是说别人“不懂装懂”我觉得有点过了
早期看李永乐老师的视频觉得还是很严谨的,讲课思维清晰,分析很到位,可是近来发现也许是利益驱使吧,网上流行什么,李老师直播就讲解什么,简直成了BBC科学专栏***,内容之广泛,涉猎的领域之深入,俨然成了大百科全书,正好有堂课讲的内容是我的专业,这才发现讲解中错误频出,的确不夠严谨,在课堂上讲只不过误了一教室的学生,网络直播就真的是误人子弟了,所以还是请李老师尽量备课细致严谨一些,不要只求数量不讲质量,那些靠网络红起来最后又被网络淹没的直播也不在少数。
我个人的观点:永乐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老师,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这个时代,科普也是”大科学”。
由于我知识面没有那么广,不确信其内容的精准性,但我相信,其发布内容是查阅过大量资料经过精心准备的,所以,我支持他。
是时候亮出大杀器了!
我原创的学术鄙视链!!
这个很真实了。。。
绝大部分人在第一层
大部分人在第二层
李永乐在第三到四层
郭威在第四层
能达到第五层的人,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李永乐老师的水平教第二层,第三层的人完全没问题。至于错漏,在所难免。
到了第四层,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有争议的。
如何看待有人说“要求教师必须写纸质教案,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及现代化手段应用水平”?
无论是纸质教案,还是电子教案,都是备课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与教学。
一个精力了从纸质教案到电子教案变化进程的老教师,谈一下真实感受。
二十年前上班,那时没有多媒体,最先进的就是幻灯片了。记得第一次听一节物理课,做课教师运用了幻灯片,那时觉得:好神奇啊。孩子们的兴趣也浓厚了,上课效率也高了。
对于教案,每个学期厚厚的两大本需要写,一字一句都是自己的思想,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师生活动,都体现在纸质教案上。静下心来写一篇教案,需要两节课,一篇语文课,一般需要两三节课讲授,备课是一件费心费时的活。但,好好地写了教案,上课去,得心应手,效率很高。
后来,学校有了电脑,多媒体,教案也就成了电子的。但是,并不是说老师的工作量就轻了。不写纸质教案,但是需要做课件。相当于曾经写教案的工作量。
现在很多学校,对于新教师还是要求写三年纸质教案。工作量是很大的,但是对教师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趁年轻,还是多做点,多学点。写纸质教案,是成长的需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口腔保健知识备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口腔保健知识备课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